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一场围绕华熙生物(688363)的举报风波,将已退市的锦州银行10年前的股权代持旧账重新翻至台前。
7月26日,华熙生物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针对前员工李某的相关指控作出回应。声明中,华熙生物明确驳斥李某的举报为“不实信息”,并提及李某曾担任控股股东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在华熙体系内工作时长为18个月,且曾因职务侵占被刑事追责。
不过,李某对该声明并不认可。他表示,华熙生物的回应并未针对其提出的“财务造假”核心指控作出实质性反驳,同时强调声明中关于自己“职务侵占”的说法属于诬陷。
梳理李某的举报内容,其焦点主要围绕华熙生物控股股东华熙昕宇展开,其中一项关键指控指向锦州银行2015年12月的香港IPO环节。李某称,当时华熙昕宇在报送和披露的文件中存在重大遗漏,隐瞒了代持锦州银行3000万股股份的事实,且向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作出了未存在代持的虚假承诺。
股权代持疑云
这场隔空对峙的背后,是锦州银行股权管理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与合规隐患。
回溯至2009年11月锦州银行股权扩张期,华熙昕宇(华熙国际关联企业)与黑天鹅创投(实控人许新升)签署《委托持股协议》:双方合计出资1亿元认购锦州银行5000万股新增股份,其中华熙昕宇以自有资金4000万元持有2000万股,代持黑天鹅创投3000万股(对应出资6000万元)。
围绕该笔代持资金,华熙国际主张“双方口头约定以五棵松项目转让款冲抵”,但许新升始终否认。
因华熙国际未能提供书面协议佐证,北京高院最终未支持其“冲抵”主张,许新升另案获判华熙国际支付6000万元项目款及利息。
这一裁决直接确认代持关系的真实性,也为后续锦州银行IPO信息披露争议埋下伏笔——若华熙昕宇在上市文件中隐瞒代持,即涉嫌违规。
锦州银行股权生态的灰色面纱,在原董事会秘书孙晶的刑事判决中进一步撕裂。
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显示,2016年11月获核准任职的孙晶,利用“股东管理、股权纠纷处理”职权,2016年至2019年间协助12家企业通过代持、股权转让规避股东资质审查,涉及多起典型利益输送:2016年至2017年,协助福建运通投资分两次转让锦州银行5300万股,首次向永新华控股集团转让3300万股时,伙同他人收受贿赂465万元,个人分得150万元;二次向中企发展投资转让2000万股,延续利益输送链条;2017年协调沈阳华晨出租汽车与沈阳大众企业集团400万股代持纠纷,促成股权过户后收受好处费50万元;2018年至2019年,推荐香港帕加马公司担任锦州银行10亿股新H股增发及中原银行3亿美元境外优先股承销的配售代理,帮助该公司赚取佣金,收受负责人陆某1000万元,含700万元现金、300万元暂收款、150万港元,后退回港币。
法院以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判处孙晶有期徒刑12年,没收违法所得。
此案实证锦州银行股权交易中“代持规避审查”“利益输送”的系统性乱象。
四块估值11亿的石头
锦州银行的命运转折始于2019年。当年,掌舵17年的董事长张伟卸任后骤然离世。
张伟自1998年担任锦州银行行长,2002年起兼任董事长,在其掌舵的17年间,银行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于2015年成功在港上市。然而,2019年11月15日张伟卸任董事长职务,仅一个月后的12月19日便因病离世。
更引人关注的是,据报道,卸任前五个月,张伟曾试图外逃美国,在起飞前一刻被拦截并被采取边控措施,这一系列事件为锦州银行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几乎在同一时期,一桩离奇的贷款丑闻浮出水面,将锦州银行推向舆论漩涡。
事件可追溯至2017年12月,锦州银行子公司锦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时任董事长张伟的“指示”下,向苏州静思园公司及中青旅实业下属子公司发放了8亿元售后回租借款。这笔贷款的抵押物是4块灵璧石,经辽宁天某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价值高达11.1亿元,而其实际价值仅为1120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锦银金融租赁副总裁王利和业务一部总经理李青不仅串通评估公司出具虚假报告,还在明知联合承租人及保证人经营财务状况不佳、抵押物未办理抵押登记的情况下,仍推动贷款发放。为掩盖风险,王利甚至要求下属删除贷前调查报告中的风险评估部分。
截至案发,法院仅执行回款300余万元,8亿余元本金无法收回。
2022年11月,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王利因犯违法发放贷款罪、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45万元;李青因犯违法发放贷款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罚金40万元。
2023年4月17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二人上诉,维持原判。
此前的2021年9月,辽宁银保监局已对锦银金融租赁处以140万元罚款,处罚事由包括非真实转让资产、提供虚假报表等违规行为。
从港股黯然离场
在一系列丑闻曝光之下,锦州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在持续恶化。
财务数据显示,锦州银行营收从2019年峰值231.7亿元骤降,2021年腰斩至125.7亿元,2022年中报仅55.6亿元;净利润波动更剧烈,2019年净亏损9.6亿元,2021年回升至12.7亿元后,2022年中报又同比暴跌38%至2.7亿元,暴露出不良资产反复冲击利润的隐患。
资产质量端,不良贷款率在2019年飙升至7.70%,较2017年1.04%暴涨6倍,虽经核销、转让在2020年压降至2.07%,但2022年中报再度反弹至2.87%,拨备覆盖率也随风险波动在115.01%至198.67%间摇摆。
资产规模方面,锦州银行在2019年末达到8366.9亿元的峰值后,2020年骤降至7779.9亿元,2021年短暂回升至8496.6亿元,2022年中报又回落至8265.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锦州银行的信息披露也逐渐陷入停滞——自2022年起,锦州银行的年报披露就开始出现问题,2022-2024年连续三年未发布年报,成为市场关注的“信息盲区”。
2023年1月20日,因未能如期披露2022年年报,该行股票被港交所暂停交易,理由是“主要股东拟对该行实施一揽子财务重组交易”。
2024年1月19日,锦州银行公告称,由于重大财务重组相关交易尚未确定,无法预估2022年度及2023中期业绩的发布时间。
在经营困境与信息披露缺失的双重压力下,锦州银行于2024年4月15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结束了近9年的上市历程。
锦州银行在公告中解释退市原因时称,一方面H股长期处于低价区间,交易量低迷;另一方面,重大财务重组存在不确定性,存在因财报持续推迟被港交所强制取消上市地位的可能。
退市前夕,锦州银行启动了股权重组。2024年1月26日,该行公告称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辽宁金控”)提出全面现金收购要约,以每H股1.38港元、每股内资股1.25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全部已发行股份。
当年的3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批准了这一收购方案,同意辽宁金控收购不超过60.3亿股锦州银行股份。
截至4月12日收购要约截止,辽宁金控已接获约35.2亿股H股和14.9亿股内资股的有效申购,总收购金额约为76亿元人民币。收购完成后,辽宁金控持有锦州银行49.8%的股份,成为其实际控制人。
这一交易标志着锦州银行正式进入国资控股时代,也使其成为首家从港股退市的内地上市银行。
炒股杠杆配资,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